上市短短一年,每日優鮮便走到崩潰邊緣,不僅在全國范圍內關停“30分鐘極速達”業務,還接連被“解散”、“資金斷裂”等傳言所擾。盡管官方回應傳聞不實,但作為前置倉的“首創者”,每日優鮮此次深陷困局,也再次引發業界對于前置倉模式的熱議。
每日優鮮“掉隊”
2015年,每日優鮮首創前置倉模式,一度引領行業,這也使其成為資本瘋狂追捧的對象。
截至2021年6月,每日優鮮獲得11輪共計95億元的融資。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后,每日優鮮又通過公開發行股票融資約3億美元,累計融資額約為114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騰訊投資、中金資本、聯想創投、高盛集團、老虎環球基金等國內外知名機構。
得益于此,每日優鮮快速進入擴張階段,但由于過度依賴“燒錢模式”,使其虧損持續擴大。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每日優鮮的營收從35.47億元增至61.3億元,但同期的凈虧損分別達22.32億元、29.09億元、16.49億元,累計虧損達到67.9億元。2021年,每日優鮮并未完成2019年定下的“擴張十倍,完成千億營收”的目標,反倒呈現持續虧損的態勢,從資本市場融到的資金也幾乎被花光殆盡。正因如此,每日優鮮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就已主動縮減前置倉數量。
今年以來,每日優鮮更是負面新聞纏身,例如供應商欠款不斷、收到納斯達克退市通知函、3天連續關閉9城業務等。而傳出關閉極速達業務、公司原地解散等消息之后,每日優鮮股價持續下跌。8月2日,每日優鮮股價跌幅超13%,收報0.1美元/股,與去年上市時13美元的發行價相比,股價已下跌超99%。
“如今,每日優鮮亟需獲得資金‘輸血’,來解公司的燃眉之急。但從長遠來看,公司如果不從業務本質上尋求突破,就很難從困境中走出。而關停極速達業務、縮減前置倉數量,很可能是其急于自救的無奈之舉。”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物流行業專家孔震說道。
都是前置倉惹的禍?
在業內人士看來,每日優鮮此次危機的爆發,主要是受到前置倉模式的拖累。
所謂前置倉模式,是指在接近社區的地方建立中小型倉儲配送中心,專為周邊3公里左右的消費者配送商品。為了實現分鐘達、小時達的目標,生鮮電商必須不斷布局新的前置倉,增加覆蓋密度,從而提高履約效率。
毋庸置疑,更高的配送效率是前置倉模式最大的優勢,能夠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服務體驗,但作為一種重資產、重投入的模式,前置倉也存在著成本高、毛利率低、客戶流量獲取與轉化困難等問題。較高的履約成本和運營成本,不僅讓每日優鮮面臨較大危機,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等企業也深受其困。根據叮咚買菜披露的財報,2022年一季度公司凈虧損額達4.77億元。而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叮咚買菜累計凈虧損高達114.8億元。在此情況下,叮咚買菜也不得不陸續關倉、撤城。
“客單價上不去、損耗率下不來,毛利率不保障。”盒馬鮮生總裁候毅曾一一列舉前置倉存在的問題,并直言其是個偽命題。如今,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頻遇困局,也讓前置倉模式飽受質疑。那么,每日優鮮的“折戟”,是否意味著前置倉模式難以持續?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前置倉并不是拖垮企業的根源。盡管該模式存在成本高、盈利難的問題,但企業可以通過優化供應鏈布局來實現履約的降本增效,還可以在產業鏈上延伸服務,尋找新的盈利增長曲線。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叮咚買菜面臨持續虧損的難題,但從其2021年四季度凈虧損大幅收窄來看,叮咚買菜的規模效應似乎正在顯現。據天風證券測算,在毛利率25%的假設下,客單價達到58元、單倉日單量達到1000單時,前置倉能實現履約層面盈利。換言之,前置倉的發展前景仍有想象空間。
“每日優鮮與叮咚買菜的命運差異,更多在于企業的精細化運營能力不同。”孔震表示,管理粗放、供應鏈不足以及急于擴張的心態,使得每日優鮮沒有把握好市場紅利,從而逐漸掉隊。另外,燒錢補貼的模式也難以為繼,每日優鮮還是要回歸服務本質,才能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前置倉仍有想象空間
前置倉的發展不過10年,當下正處于快速崛起的發展期,后續等待挖掘的空間非常巨大。特別是疫情封控影響下,公眾對于線上買菜、即時零售的需求和依賴度急劇提升,這也使得生鮮電商平臺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與關注,前置倉模式更是迎來大爆發。
記者了解到,在上海、北京等地的疫情防控中,采用前置倉模式的生鮮電商能夠滿足市民基本生活物資供應,充分證明了其在后備保障和物資配發方面的社會價值。
而生鮮市場作為消費頻率最高的剛需行業,在我國有著萬億級別的體量。2020年,生鮮零售市場規模已達到5萬億元。根據艾瑞咨詢測算,2025年,我國生鮮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6.8萬億元。
與此同時,前置倉的利好政策也紛至沓來。2021年7月,商務部等12部門印發的《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指南》中要求,菜市場、前置倉成為需要優先配齊的基本保障類業態。今年,交通運輸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冷鏈物流運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提出,鼓勵生鮮電商、寄遞物流企業加大城市冷鏈前置倉等“最后一公里”設施的建設力度。
對于前置倉的發展前景,業內普遍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為前置倉模式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憑借獨有的優勢,未來前置倉的市場規模和增長速度甚至有可能高于店倉到家模式。這也意味著,以前置倉為主要經營模式的企業,仍有逆風翻盤的機會。
除了生鮮領域,近年來,為了提升物流時效,不少電商和快遞物流企業也紛紛布局前置倉業務。在今年的“6·18”電商大促期間,天貓推出了前置倉服務,尤其針對受到疫情影響的地區,提前完成商品部署,以幫助大促期間商品及時出庫;京東持續做好預售前置,全國有數百萬量級SKU的商品被前置在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各級倉庫,超過200座城市的消費者可實現最快分鐘級收貨;菜鳥打出了“預售極速達+預售領先達+預報預處理”的前置組合拳,服務升級后,可實現核心城市批量包裹分鐘級、小時級、半日級配送。
總體來看,目前的前置倉模式還在優化迭代過程中,供應鏈、倉配物流等一系列環節都需要持續打磨,這對公司的戰略管理和持續資金投入都是巨大考驗。未來,隨著消費模式的不斷升級,前置倉的潛力不可小覷。(李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