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烏鴉。
最近,一條#多所高校停用微信支付#的話題,上了微博熱搜。
西北大學等數十所高校發布公告,宣布停用微信掃碼支付。起因是微信支付從7月1號起,除學費外,其它收費都會收取0.6%的手續費。
(資料圖片)
聲明一發,微信支付很快被罵上了熱搜:
有人說微信雁過拔毛,高估了高校的忍耐力,吃相太過難看;
有人說微信支付搞壟斷,大家就應該團結起來抵制;
群情激奮,微信接連回應致歉。大意是這樣的:
微信支付進入校園后,非盈利性的支付場景,比如學雜費、生活服務等,一直不收費,以后也不會收。
但這幾年,校園里的一些盈利場景(如開酒店),也是免費的,為此微信還承擔了10多億的銀行通道費用。
最終,微信支付否認了外傳的0.6%手續費,也對費率調整范圍做了更改。
然而,許多疑問沒有解開:微信支付的收費合理嗎?收費真的高嗎?
查了一圈資料,烏鴉發現,微信這波挨罵,好像稍微有點兒冤。
1
時間回到2016年。
2016年春節剛過,微信宣布要向個人用戶收零錢提現的手續費,費率0.1%。
消息一出,微信沒少挨罵,馬化騰無奈解釋:騰訊收費只是為了填補給銀行交手續費的虧空。
這或許是“支付手續費”第一次走進公眾視野,也讓人們對銀行與三方支付機構的關系有了一個認知。
簡單地說,無論是微信還是支付寶,作為三方支付機構,都是有成本的。
而在我們看來,只需要簡單幾個操作步驟,就可以把自己的銀行卡同微信支付寶綁定在一起,這背后是各個銀行營業網點里,柜員們辛辛苦苦填表、審核的努力;一鍵轉賬,更是依托于央行龐大跨行支付系統的計算力。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研究報告》,從消費者到商戶這一移動支付鏈條,需要通過用戶發卡行、數字錢包支付機構、收單支付機構/收單外包服務機構三個環節,這些機構都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此外,三個環節都需要向網聯公司/中國銀聯支付一定的費用。
也就是說,你通過支付工具來付錢,支付機構把錢轉到商家的賬戶前,都會向商家收取手續費。這部分費用,除了運營成本,剩余的都作為通道費,交給了銀行及清算機構。
在高校等特殊場景,微信除了一直免手續費,還需要繼續補貼通道費用。這就是微信在第一版聲明里說的“超過10億元的通道成本”。
早先的支付寶和微信,是可以與銀行溝通支付通道費用的。然而國家出臺規定,下調了銀行的商戶費率,同時要銀行百分之百上交備付金,銀行只能選擇提升通道費率來維持自己的運轉,相對而言支付寶和微信就要付出更多。
此外,除了向銀行與交易鏈條中合作伙伴付出的成本,也需要承擔大量的設備及運營成本,這也導致了三方支付機構的盈利甚微。
從2022年各大支付相關企業的財報可以看出,多數企業的營收和凈利潤都呈現了下降趨勢,負數的也不在少數。
截止至今年6月,就有9家支付機構發生了重大變更,還有上市公司被剝離了牌照。
嚴監管、高風險、重投入、利潤薄,退市似乎成了大多數三方支付企業的選擇??梢哉f,這個行業并非我們想象中那樣暴利。
這一次的高校停用風波,也再次說明了支付機構收費的兩難。
2
習慣了每天打開手機掃一掃的我們,或許并不知道,這一切并不是理所當然的。
特別是當跟國外相比,我們會對移動支付有兩個不一定的認知:
第一點,是我們移動支付的普及率,相比國外,其實很高。
據日本警方透露,2021年單在東京,撿到現金交到警察局的失物里,就有約40億日元現金,相比前一年還多撿了6億日元。
是的,我們連錢包都不怎么帶了,習慣用現金的日本人還這么能丟錢…
小紅書上,也有人分享了日本出租車司機的日常,人手一個硬幣盒子。
而在美國,一些巨頭接連稱贊中國的移動支付,甚至暗暗開始“抄作業”了。
2019年,美國眾議院國會的聽證會上,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就曾面對這樣的質問:“為什么不做一個Facebook版本的支付寶?”
當時的扎克伯格回應:“支付寶和微信不單 是Facebook的競爭者,而是所有美國公司的競爭對手。中國建造的基礎設施,要比美國先進很多。”
同年,Facebook Pay正式上線,并且支持了二維碼的點對點支付。
2022年,馬斯克收購推特后,也多次公開表示:要做一個“美版微信”,包括能讓用戶購物、查看股票和金融資產,就像支付寶、微信之前推出的余額寶、零錢通一樣。
可以看出,中國移動支付行業,確實給這些美國科技公司帶來了很大的危機感。
在美國,線上購物里最主流的支付方式還是銀行卡。2021年,美國信用卡和借記卡支付在線上支付渠道中的占比高達51%,電子錢包支付僅占30%。
在日本,直到2022年,現金支付仍占總消費額的64%。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移動支付普及率達86%,位居全球第一。一部手機走天下成為了日常。
很多人說國外移動支付不普及,是因為外國人習慣使用信用卡。其實背后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在這些國家,銀行占據壟斷地位,早就習慣了從信用卡和儲蓄卡中獲利,根本不想讓任何人進來分一杯羹。
大家能躺著賺錢,為什么要讓渡給企業?自然也就缺乏足夠的動力去創新產品。
3
有人說,移動支付有啥用,不就是更方便點,能省點時間嗎?
那就需要拿國外的情況來比,說說關于移動支付的第二點認知了:中國移動支付的手續費相比國外,其實很低。不止省時間,也幫大量商家省了錢的。
在日本,信用卡費率一般是3%到5%,電子支付的費率也在2%左右。
在美國,刷卡費率也非常高,幾大支付公司的手續費,都在2%-3%之間。比如一個美國人通過信用卡支付100美元,商家就需要付2.5美元的手續費,其中銀行要拿走1.5美元的分傭。
別以為離你很遠,對于一些中國出海商家來說,是真的肉疼。
一些在日本做生意的中國商家就吐槽過,給員工發工資,銀行轉賬手續費高到離譜。
再來看美國的老牌支付巨頭PayPal。
很多出海的國內商家都使用Paypal來交易,但Paypal交易的費率很高,一般是4.4%加上一筆商業交易固定費用,比如在歐洲是0.35歐,在日本是40日元,在美國是0.3美元。
假如你交易了一筆500美元的商品,需要繳納20多美元的手續費,賺的越多交的越多。
許多商家出海主打的本就是低價,扣掉這些費用,意味著一整年顆粒無收。
超高的費率,成了不少海外商家的攔路虎。
反觀國內,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共同推動下,整個社會的基礎支付服務費率沿用了網絡支付的低費率,降到了0.4%到0.5%。
而國外普遍的支付費率是2%到3%,整整是中國的4到8倍。
所以,許多的習以為常之間,有一點卻被我們忽視了:中國的移動支付作為全球成本最低的綠色商業基礎設施,惠及了數千萬的中小商家。
看得見的改變,是小商家們避免了收錢找錢、碰到假錢的麻煩;看不見的改變,是小商家省掉了大幾百元POS機的成本,打印一張二維碼就能收銀,費率也低,做生意更容易些了。
2021年,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執行副會長陳波就曾公開表示:中國的支付費率顯著低于國際水平,有力支持了經濟發展,減輕了小微企業負擔。
4
當然,國內的費率并非一直這么低的。
早些年,商家們收錢,不是收現金,就是客人刷卡。
如果選擇刷卡,就需要購進或租借一臺POS機,價格一般幾百塊或上千塊,對很多小微商戶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POS機的辦理也很繁瑣,商家要準備好身份證、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固定的經營場所證明等材料到銀行,種種資料審核好,好幾天就過去了。
同時,POS機的收費也比較高。2012年之前,每筆通過POS機的交易,一度要收上2%的手續費。
那一年,一家小餐館的吐槽,甚至上了人民日報:“一年下來刷卡手續費就要支付好幾萬元,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那幾年,除了商家用POS機費用高,普通人用ATM機跨行取錢,也一樣要收手續費,甚至一度上漲至每筆4元。
可以說,后來中國支付方式的改變,源于移動支付的廣泛普及,也有賴于國家的大力推動?;衲?,自然不必多說。
2013年,伴隨著支付寶將二維碼大規模商用,中國掀起了移動支付的浪潮,二維碼逐漸取代銀行卡,成為主流支付方式。
如今,商家不用再承擔高昂的POS機設備費和刷卡手續費,只需要一張薄薄的二維碼,就可以做生意。
無論是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場和街頭巷尾的早餐店,還是高樓聳立的商業區和琳瑯滿目的大商超,除了霸道總裁們會從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張黑卡或金卡,說出一句“隨便刷”,大多數人只會問上一句“你掃我,還是我掃你?”
尾聲
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這次高校停用微信支付的風波。
一方面,不可否認在移動支付的普及和應用這件事上,支付寶和微信做出的努力。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市場經濟是在不斷的博弈中尋找平衡的。
微信調整高校收費的費率,或許是個必然,但也是個微妙且復雜的存在。
在微信方面看來,自己收取的費率已經很低了,而通過招投標引進校園的超市,學校周邊面對學生的酒旅等營利性機構,確實擠占了零費率的教育補貼資源,導致成本不斷增加——支付平臺沒法一直補貼,收費覆蓋成本,是很正常的商業操作。
但在學校商戶看來,即使是看似很低的費率,自己也不愿意或者難以承受。
而校園支付的用戶主要是學生,當這類問題出現,簡單調整費率勢必就會引起“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爭端——費率上調,商家漲價,學生就要有更多支出。
微信所面臨的局面,也是所有支付企業的共同問題:如何找到費率的平衡點。
當然,這次微信之所以能頭鐵站出來說對高校部分場景漲價,拋不開市場領頭羊難以承受之重:目前市場上微信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高達8成,很多場景包括小程序只有微信支付可用,已有客大欺店感。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有任何一家企業的費率過高,消費者們就會轉投其它渠道的懷抱。
無論怎樣,經此一役會成為一種共識的是:人人都需要移動支付,但不能只有一個微信。
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周刊:多所高校停用微信支付,真問題是什么?
洪偌馨、伊蕾:移動支付10年
風口財經:通道費超10億元,高?!巴S瞄T”背后的移動支付成本困局
中國銀聯:2019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分析報告
新經濟學家智庫:討論移動支付費率問題,需回歸經濟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