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在富士康舉辦的鴻海科技日上, 富士康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揚偉喊話特斯拉:希望有一天我們能為特斯拉生產電動汽車。劉揚偉同時披露,富士康不會銷售自家品牌的電動汽車。
而發表上述言論時,劉揚偉還順帶秀出了純電兩廂車Model B、電動皮卡Model V,以及Model C量產版3款電動車。加上去年科技日發布的Model E及電動大巴車Model T,富士康在一年造車進程中,已對外發布了五款車型。不少人認為,從命名來看,富士康有點“碰瓷” 特斯拉的意思。
不過,這些自主研發的原型車,均非面向C端消費者市場交付。換句話說,這5款車型只是提供給品牌客戶作制造參考,客戶可以在富士康提供的樣車基礎上做定制或改變。
作為蘋果iPhone的組裝商,富士康一直在努力尋找新的贏利點,早已計劃將旗下業務拓展到汽車領域。表面上看是展示自家的電動車,但其實,內部藏著更深的野心和動機,他們瞄準的其實是電動車代工,希望做平臺提供者,將過去的模式沿用到電動車上,為電動車的整車設計制造服務。
正如劉揚偉所說:鴻海過去是造個人電腦、造手機,未來要造電動車,未來10年將在電動車產業重新定義車用領域的委托設計制造服務(CDMS)。過去在PC和手機市場里,市占率達到40-45%。鴻海在電動車領域的目標是到2025年市占率達5%、產業營收規模達到1萬億元新臺幣、出貨量為每年50-75萬臺。
據悉,富士康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布局貫穿了全產業鏈,涵蓋半導體、動力電池、雷達等多個領域,合作伙伴涉及全球多個國家。此外,鴻海目前正在加快研發固態電池、車用半導體、自動駕駛技術等布局,自研和代工兩手抓。
以往一些造車新勢力會在品牌的發展初期選擇代工模式,不僅因為自主研發的實力不夠,事實上也的確可以迅速推出產品并占領市場。但相比之下,目前大多數的造車新勢力都擁有了自己的自建工廠,車企可以自主把握產品質量、生產成本和效率等方面,方便加強管理,也能夠在價格方面也能占據市場優勢。
最后,造車不同于造手機,富士康能否如常所愿,拿到大客戶的訂單,就有待市場的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