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美音茶鄉”之稱的溧陽,始終流傳著關于一種“白芽貢茶”典故:史載,清朝嘉慶十六年三月(1811年),溧陽知縣陳曼生(陳鴻壽)發現數棵珍稀茶樹并將此茶葉制成搶在清明之前作為十綱貢品茶中第一綱茶運至京城,因該茶湯色潔白,口感上佳,唇齒留香,博得皇上歡心,欽點此茶并命名為“白芽”。但隨著歲月變遷,樹種日益稀少,工藝日久失傳。為了讓皇家貢茶再現風華,中國聯通常州市分公司與溧陽市天目湖茶葉研究所強強合作2021年建成了“智慧茶園”系統,改變了以往種植生產人工巡查+經驗判斷的方式,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種植和管理,精細化、標準化控制白茶樹的白化程度,實現了信息化支撐和質量保證,2022年初,成功實現了“白芽”的培育和量產。
圖一 茶研所風景
天目湖茶葉研究所是溧陽市首家茶葉科技型企業,位于天目湖鎮洙漕村,茶研所主要從事名特優茶培育、種植、生產加工技術的引進、試驗和示范推廣以及茶葉新品研發,其“伍元山”白茶早已名聞遐邇,在江蘇省勞動模范、常州市十佳優秀科技人才所長繆惠民的帶領下,先后被評為省級農業科技轉化基地、省級科技型農業企業、江蘇省現代農業茶葉產業技術體系推廣示范基地等。他創辦了溧陽市天目湖伍員春合作社和溧陽市天目湖白茶協會,帶強天目湖白茶產業發展和帶動茶農致富,帶領337農戶,發展特色天目湖白茶優質高效生產基地5100畝,他還創新建立“蘇浙皖”區域白化茶技術交流合作機制,組織推廣11項茶葉實用生產技術和服務。因為帶領茶農共同致富,他被省委組織部等九部門評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
(相關資料圖)
圖二 茶研所產學研
繆惠民特別重視茶產業技術和茶文化的傳承及發展,先后與南京農業大學茶葉科學研究所、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合作創辦實習、實訓等教育基地。
在“智慧茶園”系統建成后,更是在省級農民田間學校實習、實訓、實踐教學中,依托“智慧茶園”系統開展茶葉生產數字化技術教學實踐和培訓,承擔開展技術培訓班、現場觀摩會、示范推廣會、研討會等210多次,累計受訓人員7850多人次,其中獲國家職業技能資格證書630人次,為茶場(廠)、茶企培養了熱愛專業技術、掌握實際操作技能的實用型人才。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常州市分公司在大力建設“數字鄉村”過程中,為茶研所搭建的茶園數字化平臺(智慧茶園),整合了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助力“研學產銷”一體化,平臺建設以土壤墑情監測、氣象監測、苗情監測應用、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等硬件系統搭建了農業生產管理平臺、農業大數據平臺和標識管理平臺。
圖三 茶研所數字駕駛艙
數據賦能,新品研發標準數字化:依托茶園數字化平臺海量的數據,進行智能數據分析,建立“白芽貢茶”的生長數據模型,實施茶葉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續對數據進行更新和分析,對比普通白茶的色澤,口感,PH值,白化程度,不斷對數據庫進行調整和優化,終于定位成功質量高于普通白茶的新品種,確定了基本技術標準,重新還原了色香味俱佳的珍稀名茶“白芽貢茶”。
智能控制,種植穩量保質精細化:新品研發培育成功,帶來“白芽”生產種植要求高、環境要求高的矛盾凸顯,而智慧茶園建成的生產管理平臺通過感知層實時監測茶園生產現場環境,結合茶株成長周期模型采用智能控制手段和措施控制茶園種植、生產現場的設施,實現標準化培育生產。
打造名片,生產銷售溯源標識化:基于標識解析和工業互聯網標識體系基礎系統,實現“白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質量追溯體系,從“白芽”的種植、采摘、檢測、加工包裝、售賣進行全流程的監控,實時將數據采集至數據庫,并通過標識碼展現,實現茶葉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一碼防偽,一碼溯源的全鏈條追溯系統。
圖四 土壤墑情、氣象環境、水肥一體化系統、標識解析系統
茶研所的標識解析系統在產品溯源上提供的重要作用,猶如為“白芽貢茶”打造了一張高可信度的金色名片,幫助提升產品市場口碑,打響了市場品牌,“白芽貢茶”一上市即受到品茶人士的追捧,市場售價已達6000元一斤,成為茶業屆的新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