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汽車制造廠≠北汽集團
北京汽車制造廠,雖然名稱中都帶有北京和汽車,但其與北京市最大的制造性企業——北汽集團,真的一點關系都沒有。
因為名字里都帶有“北汽”,北汽集團已經不止一次遭受類似與“北京汽車制造廠”混淆的“無妄之災”了。自2015年以來,北京汽車制造廠在宣傳BJ212越野車時,經常采用含糊其辭、混淆貼靠等方式,將其與北汽集團旗下北京越野所推出的BJ40等車型進行捆綁。更有甚者,部分自媒體也居然將BJ40城市獵人版稱為BJ212的延續,最終使部分消費者產生誤會,在購買“北汽制造”產品遭遇嚴重品質問題后遷怒于北汽集團和北京越野,讓“北汽”被迫承擔質量不佳、對用戶不負責任等諸多惡名,對品牌造成極大傷害。
北京汽車制造廠與北汽集團在歷史上確有一些淵源,這也是“北汽制造”不斷貼靠“北京汽車”概念的主要原因。1983年傳奇車型BJ212的生產單位北京汽車制造廠,與Jeep品牌母公司合資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家合資車企——北京吉普;彼時,北京汽車制造廠上級主管單位為北京市汽車工業公司,也就是如今北汽集團的前身。后來,“北汽制造”歷經多次重組改制,于2015年被北京汽車裝配廠收購了全部股權,徹底脫離北汽集團和國企身份,并最終在2020年被山東省最大的低速電動車民營企業富路集團完全控股。
引概念、貼招牌,不如落地好產品
而在不久前這場讓無數人一頭霧水的“北京汽車制造廠71周年慶典暨品牌戰略發布會”上,“北汽制造”再次運用暗示、貼靠等手法,將諸如“共和國汽車工業開創者之一”、“誕生了北京的第一輛小轎車——井岡山”、“打造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征程”等一系列定位和概念頻繁引用,最終引起了大范圍的信息誤導。
究其原因,無外是北京汽車制造廠在歸屬富路集團后,始終沒有能夠推出一款足以代表自身形象的產品所導致的。作為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富路集團旗下麗馳、富路、騏風、陸派四個品牌近年來面臨的競爭異常激烈,不僅市場潛力消耗殆盡,同時也存在相當程度的政策風險,此時擁有汽車生產資質的“北汽制造”則成為富路集團手中一張關鍵籌碼,也是向新能源汽車領域轉型“正規軍”的希望所在。
當然,在北京汽車制造廠的產品規劃真正落地之前,我們沒資格對它在設計、生產、品控方面的能力和表現提出任何質疑,但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早已跨越了隨便推出幾款樣品車就能獲得巨額補貼的階段,消費者更擁有覆蓋4萬元到60萬元價格區間的豐富選擇。“北汽制造”如果真的希望在這片廣闊天地中有番作為,能夠依靠的唯有產品,而不是僅僅依靠“北京汽車”這塊金字招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