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交通運輸部公布了第一批18個智能交通先導應用試點項目(自動駕駛和智能航運方向)。蘇州申報的“蘇州城市出行服務與物流自動駕駛先導應用試點項目”成功入圍,項目方向為自動駕駛,這也是江蘇省惟一入圍的項目。
在蘇州,智能駕駛早已不是新鮮事,甚至在南天成路的任何一家咖啡廳,都能聽到人們在談論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這種濃厚的氛圍背后,是蘇州多年來在智能網聯建設的穩扎穩打,砥礪前行。而如今,蘇州在構建智能網聯智慧交通、打造自動駕駛示范城市,已然厚積薄發,加速駛入了轉型快車道。
起于微末 扎根賽道打造融合業態
10月24日,蘇州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蘇州市智能車聯網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計劃》)等事項。
據悉,《計劃》聚焦智能汽車、智能道路和信息交互三個重點領域方向,明確了提升產業自主創新水平、加快全產業鏈布局發展、加大重點企業培育力度、完善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生態、全力推進示范項目創建六方面主要任務。在這份綱領性文件下,蘇州市智能網聯發展勢必會更為順利。
但蘇州開展智能網聯方面的建設工作顯然更早。早在2018年初,自動駕駛技術在國內剛有苗頭,還未形成完整產業,蘇州相城新區就以此為細分賽道切入,逐步打造了整個智能網聯產業鏈。此后四年,蘇州始終堅持這條路線,做了不少基礎建設工作。先導(蘇州)數字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王佳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詳細介紹了蘇州所做的四個方面工作。
第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作為首批承接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專項重大課題——5G車聯網城市級驗證的三座城市之一,蘇州近年來圍繞“三區一走廊”,完善了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實現200公里以上智能網聯道路建設,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配套布局及相關應用場景落地;第二,蘇州圍繞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研發并舉,依托一些國家重大專項課題,以落地企業為主體,在重點、難點、痛點上,注重協同發展聯合攻關。智能網聯汽車作為一個跨學科、多領域交叉的產業,需要產業鏈上的多家企業聯合探討,形成良好的、高度協同的生態體系,支撐整個智能網聯生態發展。第三,所有的研發產品及商業模式的探索,都要落到應用層。通過路段權限的打開,蘇州最大限度賦能智能網聯公司,使企業能夠在更開放、更多元的環境中驗證自己的技術,打磨自己的產品,探索合適的商業模;第四,促進產業融合端,相城區集中了大部分的產業集群,除了智能網聯汽車,還有數字人民幣、區塊鏈等,屬于數字產業集聚高地。這些產業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跨界聯系,智能網聯汽車載體的特性,可以很好地融合其他前沿產業,打造跨界融合的新產品或新業態。
在示范區建設方面,蘇州在省內率先建成工業園區8.8公里、相城區63.4公里、常熟市14.5公里的兩條智能網聯公共測試道路和一個智能網聯車測試基地,實現復雜環境下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滿足不同企業多場景測試需求。據介紹,下一步相城區計劃將開放全域范圍作為自動駕駛測試運營道路,而蘇州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隧道封閉測試道路也于近日正式開通,以推動車路協同基礎設施的商業化模式驗證。
聚焦車路云 企業協同助力生態智能化
《計劃》還提出,到2025年,全市智能車聯網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集聚產業相關企業超1000家,引育業務規模超100億元企業1至2家,打造1至2個國家級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檢驗檢測中心,構建覆蓋產業鏈各個環節以及各類應用場景的測試驗證體系等目標。
目前,蘇州產業鏈上集聚大約300家企業,相城區約100家,主要涉及車端、路端、云端三大方向,覆蓋軟件算法、環境感知、仿真測試、基礎設施、出行服務、通信網絡等30余個細分領域,集聚了Momenta、智加科技等一批車聯網龍頭企業,促成了曹操出行、華為、滴滴出行等一批頭部企業落戶。
“蘇州近年來引進了許多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包括終端智能駕駛、路側感知設備、智能交通系統、配套測試裝備以及仿真軟件等各類業務,整體發展態勢不錯,企業的估值和融資表現良好,深受資本市場歡迎。”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院長助理戴一凡對記者介紹。
蘇州在打造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和靈活的云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尤其是車路云網圖‘五位一體’的提出,為蘇州智能網聯協同探索提供了更多方向。王佳利舉例,如“輕車·熟路”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系統的誕生,讓車輛可以“輕裝上陣”,完全依靠路端感知,實現自動駕駛,充分體現了蘇州企業在協同構建智能網聯生態方面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運營車輛方面,蘇州各場景自動駕駛車輛約600輛,以Robotaxi和Robobus為主,還包括環衛、低速物流、干線物流、物流安防車以及特種作業車輛等無人駕駛車輛,覆蓋密度在全國名列前茅。
2019年,蘇州開放智能網聯測試區道路,加速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落地;2020年10月,相城區發布了全省首個自動駕駛出租車產品MomentaGO;2020年10月底,由中國移動和輕舟智航聯合部署的全國首個常態化運營5G無人公交線路在蘇州高鐵新城開始運營,市民可以預約乘坐,迄今為止已經常態化運行兩年。
輕舟智航產業生態&市場公關部副總裁霍靜表示,截至目前,以蘇州北站為中心,輕舟智航已投放數十輛小巴,開設超過10條線路、30個站點,線路總長超過30公里,串聯起蘇州高鐵新城的核心交通樞紐、商業辦公區、購物中心、居民小區等地,后續運營范圍將逐步擴大。
交通部最新公布的《通知》顯示,下一階段,在試點期間(2022年8月~2023年12月),蘇州還將在蘇州市高鐵新城、金雞湖景區、太湖生態島等區域開展自動駕駛城市出行服務、無人清掃、無人售賣等試點應用,讓各色智能車聯網應用,“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蘇州人的日常生活。
領異標新 打造核心零部件產業鏈
地處于長三角的中心位置,蘇州匯聚人才、項目、資金資源十分便利,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都為蘇州打造智能網聯產業集群提供了有益助力。
汽車行業資深專家邵元駿指出,蘇州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完整度較高,在傳感器、自動駕駛算法、5G通信、電子信息等行業具備優勢,擁有產業多維度布局潛力。在新基建大規模部署的機遇下,結合新基建車聯網項目建設,蘇州具備較強的后發優勢。
“不同于其他城市要集中主機廠,做大整車生產規模,我認為蘇州未來發展中心會更多偏向于智能汽車的增量零部件、核心算法以及一些關鍵技術的創新應用,打造獨特的產業體系和生態。”王佳利表示。
通過產業智能化和數字化,將傳統汽車配件轉型為智能汽車配件,將成為蘇州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
但王佳利也坦言,蘇州正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和難題,雖然被稱為“最強地級市”,但蘇州受制于城市級別,無法像北上廣深這些城市,擁有獨立的立法權限,因此在相應的政策法規制定上,進展略顯緩慢。
戴一凡也表示,蘇州在發展過程中確實正面臨多方壓力,一方面是來自其他城市爭搶資源的壓力;另一方面蘇州自身仍需加快相關立法和路權開放工作,這樣才更有利于自動駕駛車輛“跑起來”,各類場景“用起來”。
盡管進展略顯遲緩,但好消息是,有關部門非常重視智能網聯產業建設。據相關人士透露,蘇州已經加快相關立法工作進展,為打造自動駕駛示范城市悉心畢力,積極突破、嘗試引領,盡快縮小短板帶來的效益差距。
蘇州市未來需要立足產業帶動提升,著力攻關技術瓶頸,加快“三區一走廊”5G車路協同測試區和示范應用建設,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先導區。在邵元駿看來,蘇州可以針對一線城市孵化的先進技術,通過土地等生產要素吸引企業落地生產,鼓勵支持整車及零部件、ICT、自動駕駛算法等領域龍頭企業加強協同合作,構建開放、高效、富有活力的智能網聯汽車生態。
蘇州作為整個江蘇省經濟的壓艙石,實現產業轉型義不容辭。王佳利對蘇州未來的智能網聯建設信心滿滿。蘇州將持續開展自動駕駛示范、構建智能網聯交通工作。橫向上,加快完善智能網聯核心賽道布局,豐富整個產業生態體系;縱向上,通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培育,帶動蘇州傳統汽車零部件的轉型和升級。蘇州作為整個江蘇省的先行示范區,擔負著責任和義務,必須要加快完善產業布局,為其他城市的智能轉型提供可靠范本。(記者 張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