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周末,本周的汽車圈發生了哪些大事件呢?
想要在一起?不如先打一架。
(資料圖)
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儀式搞得有聲有色,會場不僅安排了自己品牌的車輛,還放置了其他品牌的諸多車輛;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發布會上數度哽咽,大講20年造車路的艱難,并且提出“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的概念。然而容易的事情誰都能做成,企業造車是為了賺錢,你辛苦、你賺錢了,你賺錢了你倒什么苦水?展會上把友商的車輛都放上去,人家是回應你好、還是不回應你好?這似乎是一種情懷上的裹挾。
長城汽車王遠力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用“嘴上蜜糖,內心砒霜”來比喻;并且重提長城汽車舉報比亞迪秦PLUS(參數|詢價) DM-i、宋PLUS DM-i(參數|詢價)使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排放不達標的話題,并稱多機構還在聯合調查中。
企業的本質是資本,資本的天性在《資本論》里有深刻的闡述;企業“在一起”不會有其他的事情,真的在一起了那也只有壟斷,而一旦形成壟斷,最終承擔代價的就是汽車用戶。看一看歐洲諸多老牌汽車強國的主流車吧,一些裝備三缸機的前驅代步車售價折算人民幣也要一二十萬元,可是這些車在中國市場里以折半的價格也基本賣不掉。究其原因正是中國汽車市場仍處于百家爭鳴的良性競爭狀態之中,而諸多歐洲老牌汽車工業強國已經由少數車企形成壟斷。
所以七月由中汽協牽頭搞出的《汽車行業維護公平市場秩序承諾書》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其有明顯的搞行業壟斷之嫌,最終以中汽協道歉草草收場;現在講“在一起”也有這樣的感覺,車企需要的是各自為戰,只有這樣才能不壓抑研發精神、不限制研發思路,也才能讓技術不斷的推陳出新。
2023年1-7月汽車出口量高達253.3萬輛,七月份出口量達到39.2萬輛,這組數據在本周發布。
出口銷量最高的是上汽集團,截止七月的累計出口銷量高達57.1萬輛;第二名是奇瑞汽車,出口銷量也達到了47.1萬輛。
曾經汽車出口量最大的國家是日本,第二名是德國,在2023年里的中國汽車企業實現了反超日德,成為汽車出口量最大的國家;這是一個標志性的轉折點,說明的是中國制造和中國品牌在逐漸成為國際標桿。其中新能源汽車的出口銷量越來越大,這也說明了汽車電動化的戰略反方向的正確性。
中國制造不再等于廉價產品,中國品牌將成為新的國際潮牌。
而中國汽車之所以能獲得認可自然是因為車輛具備高品質,技術水平在不斷的提升;技術提升的核心驅動力就是競爭,這也進一步的說明了汽車企業不宜“在一起”。
華為智選與奇瑞汽車聯手打造的首臺電動轎車亮相了,這臺車很有看點,因為從這臺車的設計上看不到奇瑞品牌的影子,至少在外觀設計上是一種全新的風格;奇瑞汽車通過子品牌多次嘗試沖高,可是基本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一家車企想要長遠的走下去是需要有高端系列或品牌的,但是奇瑞汽車已經沒有再試錯的承受能力,屢敗屢戰雖然也是一種勇氣,可總是失敗也會給品牌蒙上陰影。
所以此時通過華為智選的模式給新品牌和車輛加上華為的標簽,新車未上市就已經成功了一半,畢竟華為的品牌號召力是很強的。
該款新車預計會打造后置后驅和雙電機四驅平臺,具備超強動力和優秀的操控;車輛會搭載華為鴻蒙智能座艙系統,也會使用華為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而且很有可能打造華為的600kW(千瓦)超級充電系統。
這套充電系統能做到“一秒一公里”的充電速度,是目前的標桿。
只要這臺車能做到這些,以奇瑞汽車的品控水平和華為智選的技術儲備和造車理念,相信這臺車是能夠成為爆款的。不過講到華為智選又要繞回第一個話題,華為在汽車領域也有過類似的觀念,比如講過“與華為合作才有未來”的觀點;可是與華為智選合作的車企往往都是在本土市場里銷量不太理想的車企,反之,一線車企還是要搞全棧自研,因為汽車的未來比拼的不是驅動平臺,而是系統生態和智能駕駛。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天和MCN發布,歡迎轉贊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