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日前,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2023中國汽車論壇上,16家車企聯合簽署《汽車行業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承諾書》,其中一條“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內容,引起了網絡的一片熱議。
來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不過,承諾書簽署后中汽協認識到“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涉及“價格”表述,有違《反壟斷法》精神。中汽協及時發布了聲明,并刪除了承諾書中該條款內容。
今年3月起,多個汽車品牌的聯合降價一度引起公眾關注。盡管提升了消費者對車市的關注度,但其實到店的流量難以轉化成實際的銷量,消費者觀望情緒嚴重。而且長遠來看,降價對品牌、市場穩定性以及老車主的利益都是一種打擊。
當然,降價處理庫存,適當回收成本是正常的經營措施,但不能因此淪為價格戰。
如今國內的汽車市場,確實到了一個“內卷”的階段。除了極個別廠商掌握全產業鏈資源,大部分汽車廠商的制造成本非常高,整個汽車市場儼然成為了一個紅海市場。制造毛利潤早已跌破20%,刨除經銷商部分,純利潤甚至跌破10%。大多數廠家都是通過薄利多銷的方式來保持持續發展。
另外,在營銷宣傳層面上,一些品牌采用博眼球的標語和價格,將“最高優惠”、“最高補貼”等,以公開宣傳的方式向群眾展示,很容易讓消費者形成錯覺,營造不良的市場環境。
要知道,這樣的手段,讓那些沒有時刻關注汽車市場行情的消費者,更加關注汽車消費市場,同時也讓本來周期很長的購車決策,變得更加“遙遙無期”。而且,通常宣傳的價格看上去確實挺劃算的,但實際上,不少優惠活動都是只針對庫存車輛、特定配置,有的甚至即便沒有限時補貼,終端上同樣存著相近的價格優惠。
可以看出,中汽協的出發點是好的,國內的汽車市場發展要的是一種穩定的發展,穩定比一切都重要。價格戰不會長久,汽車企業應該著眼長遠,在產品技術、質量、服務、品牌力等方面多下功夫,致力于高質量發展。
但車企也應該明白,市場是自由開放的,只要嚴格遵守相關法規,自主定價、公平競爭,也是可以通過降價來擴大市場占有率。譬如特斯拉,在設計、制造、供應鏈乃至銷售和營銷環節,都通過創新和技術手段,進一步降低成本從而在定價上擁有絕對的優勢。這對于國內的一眾新勢力以及傳統車企來說,還是極具參考和借鑒意義的。
國內汽車市場進入下半場,這場突圍的游戲變得越來越激烈,這是生死存亡之戰。因此,不少品牌會將市場份額看得比短期利潤更加重要,畢竟站不穩腳跟隨時會被淘汰。優勝劣汰,是市場永恒不變的法則,只有經過這樣充分甚至有些殘酷的競爭,國內汽車市場才會完成“洗牌”,形成新的格局。對此,你怎么看?歡迎關注“車域無疆”,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