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最近一段時間,國內汽車市場的主旋律,恐怕就是一些地方和廠商大幅度的補貼降價了,雖然說之前我們已經看到過很多經銷商“放血式”的優惠,但是以廠商或者區域的名義直接降價,還是極其少見的。于是我們見到了優惠9萬元的雪鐵龍C6(參數|詢價),見到了起售價不到12萬的日產樓蘭(參數|詢價),見到了降價130000元的凱迪拉克CT6(參數|詢價),當然也見到了降價的豐田和隔岸觀火的特斯拉……
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此次席卷整個行業的降價補貼或者說價格戰,各個廠商和品牌的終極目標,還是為了增加銷量,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哪怕說為了清理庫存,但是最終結果還是增加銷量。所以很多評論都認為,在這次大量汽車品牌和廠商卷入的降價潮席卷之下,至少3月份的國內乘用車數據可能會非常好看,但現實卻是,3月份前兩周(1—12日),國內乘用車銷量仍在大幅度下滑,甚至還不如2月份同期。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3月1-12日,國內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為41.4萬輛,相比去年同期下滑17%,相比上月同期下滑11%。事實上,同比、環比雙降,在很大程度上可能給一些試圖通過大幅度降價的品牌和車企潑了一盆冷水,那就是大降價對于提升銷量似乎沒啥作用。
那么為什么3月份國內補貼降價潮如火如荼,1—12日的國內乘用車銷量卻來了一個“倒栽蔥”,甚至還不如沒降價前的2月份呢?事實上,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目前在市場上優惠幅度較大的車型,基本上在國內市場各細分市場,都是邊緣化的存在,包括優惠9萬的C6,起售價11萬多的樓蘭,以及優惠13萬的凱迪拉克CT6等等。
這些車型平常的銷量就很一般,所以發出比較大的優惠之后,可能會增加一部分銷量,但是由于那些銷量相對穩定的品牌和車型并沒有這么大的優惠幅度,所以看上去好像整個車市都在大降價,但實際上真正大降價的,只有少數幾個邊緣品牌或者邊緣車型。而這些品牌和車企,不僅無法扭轉整個車市的整體狀況,還會給市場和消費者傳遞一種錯覺。
為什么會形成錯覺呢?因為優惠9萬的雪鐵龍C6,11萬多就能買到日產樓蘭被證明是真實的之后,消費者在價格層面,可能就會形成兩種心態,一種就是持幣待購,既然補貼降價這個口子已經開了,那就說明很多汽車廠商由于銷量表現欠佳,庫存太大,所以有些“繃不住”了,只能通過降價來清理庫存,增加銷量!那么只要消費者現在不買,那么很有可能接下來的降價幅度會更大,也就是買漲不買跌,這可能是導致3月1-12日乘用車銷量不增反降的原因之一。
同時消費者也會有價格麻木,這一點小編深有同感。最近一段時間,當一些合資品牌車企和經銷商打出9萬元、10萬元、13萬元的優惠之后,當我們看到一些優惠1.5萬元、2萬元、3萬元的優惠海報,會非常自然地直接無視,人家都降價10萬左右了,優惠兩三萬能叫優惠?實際上,在以前,尤其是一些價格相對堅挺的品牌,降價兩三萬都算是比較大的優惠了,但是這些邊緣化品牌和車型動輒9萬、10萬的降價,就會給人一種價格“麻木感”,優惠兩三萬,還不值得出手購買。
所以其實當下就形成了一種異常尷尬的情況,很多汽車品牌、廠商和經銷商都在高降價,但是優惠比較大、聲量比較大的反而是那些邊緣品牌和車型,主流車企和品牌的優惠幅度相對來說沒有那么夸張,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整個車市都在“大降價”!而對于消費者來說,既然廠商都在降價,那么有理由相信,如果持幣待購,廠商和消費者僵持的時間長一點,那么最終妥協的,一定是汽車廠商、經銷商這一方,汽車價格有望繼續下降。
這就解釋了,整個汽車市場似乎都在降價促銷,但是乘用車的銷量為何卻依然大幅度下滑。總體來說,像東風系這種“掀桌子”式的大降價,本質上對于汽車市場是沒有好處的,這樣的方式讓老百姓更加不敢買車了。因為大家開始相信,汽車價格還是有機會繼續下降的,只要再等等就可以了,而老百姓越不買車,廠家就越繃不住,銷量自然就上不去了。當然了,廠商紛紛降價,乘用車銷量仍在大幅度下滑,可能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需求不夠,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