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落幕的2022年,對于每一個汽車人來說,是一個充斥著動蕩與變局的特殊之年。這一年,受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無論是傳統國產品牌、新勢力,還是進口品牌、合資品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戰,其中有些車企快速轉身,獲得矚目的成就,而有些車企則是滿身瘡孔,倒在了路上,同時,還有一些品牌在2022年迎來至暗時刻,比如以下兩個品牌。它們曾經都輝煌過,可2022年它們的銷量表現都差強人意,日漸邊緣化,成為車市透明人。
三菱汽車:
不及兩田一產的零頭
(資料圖片)
說起三菱汽車,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曾憑借著帕杰羅(參數|詢價)、歐藍德(參數|詢價)等SUV車型,在中國車市具有不錯的表現,然而,最近幾年三菱早已沒有了當年的輝煌。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三菱的累計銷量才33902輛,月均銷量才3082輛,在國內汽車市場前景不容樂觀。作為對比,2022年1-11月,豐田累計銷量為1703895輛,本田累計銷量為1270579輛,日產累計銷量為761575輛,三菱的銷量還不及人家的一個零頭。這樣的成績讓很多人不禁感慨,曾經憑借硬派越野SUV在國內市場橫行的三菱,如今竟也走到了這種地步。
三菱的沒落與其單一的產品陣容有著莫大的關系。目前三菱旗下不但沒有拿出一款亮眼的產品,就連車型陣容也少得可憐,僅有歐藍德、勁炫ASX(參數|詢價)、奕歌(參數|詢價)、阿圖柯(參數|詢價)等四款SUV車型在售,銷量最好的歐藍德近一年最高月銷量也沒有突破6千輛,至于另外三款車的銷量只能用“墊底”來形容了。除了在產品覆蓋率方面的弱勢之外,產品更新換代滯后、新能源汽車布局滯后等也是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布局方面,三菱的表現很難讓人滿意。
雖然去年3月三菱推出了阿圖柯,本想通過這款新能源車型翻身,但從目前市場來看,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接近于沒有,阿圖柯自上市以來,最高月銷量才三位數,大多數月銷量都在兩位數上徘徊,甚至在去年11月份還出現了一位數的銷量。在當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阿圖柯的這個表現,確實讓人失望了,而之前那些相對暢銷的車型,比如歐藍德、勁炫等車型,由于在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部件層面,多年不進行更新換代,導致產品線嚴重落后于同級產品。而在這些方面,三菱并沒有重視,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利益,不舍得去投資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才造成了現在的局面。
東風雪鐵龍:
想活下去還得拿出點真本事
東風雪鐵龍這個來自浪漫國度法國的知名汽車品牌,曾在華銷量一度高達32萬輛,中國成為它最大銷售市場之一,可如今似乎正在被發展神速的中國市場所“拋棄”。面對如今的窘境,雪鐵龍也在表示自己“絕對、絕對不會放棄中國市場”,并開啟了一系列復興計劃,從2019年的“元”計劃,再到2020年的“元+”計劃,同時開啟了“五心守護”行動等一系列的救市舉措,但對于提升銷量,這些措施所帶來的效應幾乎沒有任何作用。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東風雪鐵龍的累計銷量才49707輛,這樣的銷量,幾乎比不上某些熱銷車型的單月銷量。
盡管從官方的傳播口徑來看,近兩年的東風雪鐵龍正處在穩步增長的態勢中,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東風雪鐵龍此行是任重而道遠。畢竟對于東風雪鐵龍來講,造成目前如此“凄慘”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產品力的問題、品控的問題、新產品投放速度問題等等。目前東風雪鐵龍旗下有凡爾賽C5 X、雪鐵龍C6(參數|詢價)、雪鐵龍C3-XR(參數|詢價)、天逸C5 AIRCROSS(參數|詢價)、天逸C5 AIRCROSS新能源等在售車型,但一個能打的都沒有。比如凡爾賽C5 X一上市就打著重塑B級車標桿的口號,但從尺寸和實際空間來看,它就是一臺實實在在的A+級車,而且就算是法系車引以為傲的底盤調校,凡爾賽C5 X也只是麥弗遜+扭力梁的懸架組合,反觀同價位的標致508L(參數|詢價)可是四輪獨立懸架。
此外,還有天逸C5 AIRCROSS這款緊湊型SUV,造型設計比較浮夸,不符合大眾審美。C3-XR全系使用1.2T三缸發動機和6速雙離合變速箱動力總成,面對同級車型的競爭不免有些力不從心。然而,對東風雪鐵龍而言,還有更要命的品控問題。在某知名汽車質量網站上,搜索東風雪鐵龍,不僅投訴總量大,投訴的領域之多也讓人訝異不已,比如車身附件電氣、空調故障、漏油、發動機燒機油、抖動異響、變速箱異響頓挫等。其實曾經的東風雪鐵龍也是最早進軍中國市場的車企,曾經也是和德系不相上下的存在,然而其飽受詬病的品質控制及永遠慢半拍的新品節奏,讓其本應擁有的美好全都付諸東流,如果想要改善目前的狀態,東風雪鐵龍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沉淀。
車叔總結
大浪淘沙,優勝劣汰,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汽車領域也是如此,能夠生存下來的都是強者,不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就只能衰敗。衰敗之后意味著將被市場淘汰,前有長安鈴木跌下神壇,后有廣汽菲克落敗出局。而以上兩個品牌存在的問題,除了產品力不足和品牌形象跟不上時代之外,他們還都錯過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發展風口,那就是新能源、智能化轉型。未來隨著更多車企入局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也白熱化,成敗一瞬間,如果它們再不加倍努力,將逐步失去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