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關注:熱點丨斯柯達即將退出中國市場?體面離開是最好的選擇

  • 發表于: 2022-12-15 05:29:35 來源:愛卡汽車網

還記得幾年前,汽車行業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懂車的人都去買大眾了,懂大眾的人都去買斯柯達了”。雖然這是一句玩笑話,但也足以看出當時斯柯達的定位—“平替大眾”。也正是那段時間,憑借著不錯的性價比跟口碑,斯柯達還算是混得不錯。

不過隨著這兩年新能源市場的快速發展,國產車型迅速崛起,傳統車企也紛紛加入新能源的大軍中來,不過我們似乎沒有看到斯柯達的身影。就在最近,網絡上甚至流傳出了斯柯達即將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這不禁令人感到唏噓。

輝煌的歷史


(資料圖)

創立于1895年的斯柯達(?KODA),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四家汽車生產商之一,其總部位于捷克的姆拉達-博萊斯拉夫。早在1905年,斯柯達的前身—L&K公司就已經生產出旗下第一款汽車。

要知道,大名鼎鼎的大眾直到1937年才成立,論歷史,斯柯達比大眾更有底氣。當然,斯柯達與大眾的淵源才剛剛開始。1991年,斯柯達公司被德國大眾集團收購70%股份,成為繼大眾-奧迪-西雅特之后的第四大品牌。

2000年,德國大眾集團收購斯柯達公司剩余30%股份,至此大眾全資收購斯柯達。雖然我國曾進口過不少斯柯達的車型,但斯柯達直至2006年,才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由?KODA AUTO與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合作引進。2007年6月6日,斯柯達在中國的首款戰略車型Octavia明銳(參數|詢價)正式上市。

2011年,斯柯達汽車全球銷量達到875,000輛,而且接下來的數年間,斯柯達的銷量都在穩步前進。2016-2018年,斯柯達在華銷量連續突破30萬輛,其中在2017年上海車展推出的旗下首款中型SUV柯迪亞克(參數|詢價),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一時間熱度十足。

尷尬的產品定位

可近幾年斯柯達的銷量可謂是一落千丈,2019-2021年,斯柯達在華銷量分別為28.2萬輛、17.3萬輛和7.12萬輛,到了2022年更是月銷量只有寥寥數千。而造成這一局面的,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斯柯達尷尬的定位。

由于跟同級別的大眾車型使用的基本是相同的三大件,而且價格也相對低廉,所以斯柯達的車型吸引了不少對于品質跟性價比都有追求的消費者。“平替大眾”這個稱號自然也就被斯柯達開心地收下了。

作為“平替”產品,這本不是一件壞事,能夠依靠大眾集團迅速積累口碑以及銷量,對斯柯達的成長本應很有幫助。就像曾經的比亞迪那樣,也是作為“平替”版本的豐田獲得銷量的,雖然比亞迪的“平替”是山寨而來的。

但在積累了一定的技術以及資金后,比亞迪走向了自主研發的道路,擺脫了“平替”的定位,打響了自己的品牌。而斯柯達并非如此,在2016-2018年間,憑借著消費者對德系車的鐘愛,斯柯達取得了不錯的銷量,此后卻并未做出改變。

隨著新能源車型的野蠻生長,消費者對于德系的“迷信”也開始減少,但斯柯達似乎未認識到這一點。無論是宣傳口徑還是發展戰略,似乎都無法看到斯柯達想要做出改變的決心,反倒讓人覺得它就心甘情愿地做一個“平替”。

落后的發展策略

嘗到了“平替”的甜頭之后,斯柯達并未像比亞迪之類的國產車企那樣,去走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它停滯不前,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這點從其產品矩陣就可以看出。

截至目前,斯柯達旗下并未有任何一款新能源車出現,而根據其未來新車規劃,最快也要等到2026年前才會有新能源車型上市。

還是和比亞迪去比較,已經停產純燃油車的比亞迪,打造了一條豐富的新能源產品線,能滿足絕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這也使得比亞迪成為了目前中國市場的銷量王者,甚至遠銷海外。相比之下斯柯達顯得不值一提,無論是銷量還是產品線。

體面離開或許是最好選擇

本來斯柯達有著很長的時間來做轉型,但他們始終未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也無法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長時間作為平替產品,對品牌的形象終究是有負面的影響,也會對消費者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畢竟在外人看來,你選擇的品牌只是一個靠依附其它品牌為生的存在,骨子里就沒有自信跟貴氣。

而且眾所周知,當下以及未來,大概率都是新能源車型的天下,產品線只有燃油車型的品牌,幾乎沒有可能在市場中占據有利位置。哪怕未來有計劃生產新能源車型,那也將是在數年之后,短期來說斯柯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或許都聊勝于無。

因此,在這個時候離開,或許會是最好的選擇。數年之后,帶著全新的產品再“殺回來”,或許還能再創輝煌也不一定呢!可能有人會問,斯柯達離開之后,中國市場的現任車主們該怎么保障自身權益呢?

在編輯看來這點無需過于擔心,畢竟還有上汽大眾為其背書,售后方面相信能有所保障,而且似乎在大眾4S店做售后也是斯柯達車主的“家常便飯”。

寫在最后:

截止發稿前,斯柯達官方也回應了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聞,稱“尚未作出決定”。斯柯達這個品牌,有著悠長的歷史底蘊,同時也有大眾集團為其背書,理應不該淪落到如此地步。其產品實力同樣并不弱,而在性價比方面,也是德系品牌中的領先者。

只是未能找到正確的產品定位,以及過于滯后的發展策略,讓這個本應在中國市場大放光彩的品牌走向了下坡。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了國產品牌的迅速崛起,過度迷信合資品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