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動態:再等兩年,奔馳這臺純電很難繞得開

  • 發表于: 2022-10-19 15:48:15 來源:愛卡汽車網

上周末奔馳的VISION EQXX純電概念車首次來了國內,親眼所見之后發現這臺車看上去并不概念,量產車所具備的它都有,所以大家多少能猜到它到來國內的原因了,不出意外,3年之后的某臺全新的純電奔馳將會誕生于此。

為什么是3年,這臺顏值終于能拉滿的純電奔馳為何不是現在?


(相關資料圖)

理由是,這臺車如果量產,奔馳還需要克服大量的難題,因為,這臺車太過于的顛覆。

先說幾個刺激一點的關鍵詞:

-100度電池、

-0.17風阻、

-滿電續航實測超1200公里、

-900伏超高壓、

-按需熱管理、

-95%傳動效率、

-百公里耗電8.3度(按家充計算百公里4塊5)、

-47.5寸無縫大屏、

-8K顯示、

-神經網絡計算能力、

-F1方程式機械設計思路、

-大面積環保材料

……

你似乎會覺得,這才是奔馳該有的樣子?

然后,愿意等個兩三年買它的同學可以繼續往下看:

為何EQXX能如此牛X?

主要來自于MMA純電平臺,上一篇內容里有寫到奔馳對平臺架構的構思比較復雜,它更期望每一類車型都有自身更為貼合的架構,例如EQS(參數|詢價)、EQE有它們的EVA,純電大G甚至邁巴赫也有自己獨有的。

而MMA則是針對奔馳新生代車型的純電平臺,只是很難想到的是貌似它們的福利更好,似乎覺得奔馳有點偏心了。

那此次EQXX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雖然這臺車名義上還是一臺概念車,但實際上它已經擁有數千公里的真實道路駕駛經歷,而且奔馳官方一再強調,這臺車就是奔著量產而去的。

展開說一下幾個驚人的突破:

0.17的風阻:前兩年奔馳在EQS上創造的0.20的風阻已經被視為天花板了,而沒過多久,奔馳自己把自己給卷了,據他們工程團隊解釋,EQXX完全是按照水滴的原理去設計的,車尾擴散器在60公里以下會自動伸出,主要是就是為了在高速行駛中能獲得更低的風阻,和水滴速度越快,拖尾越長一個原理,而如此低的風阻最直觀的反應就是續航的明顯增加。

電池:這幾乎是目前能見到最牛的電池了,看似811配方卻幾乎持平固態電池的水準,體積是目前EQS的50%、100度電池包重量495公斤、重量比EQS目前電池降低了30%,所以直接上到了400瓦時/升的驚人能量密度。同時集成了900伏的高壓系統,確保電池能持續保持低溫工作,省去了水路,直接風冷,所以電池包非常薄,這對乘坐體驗有極大的提升。

95%傳動效率:燃油車熱效率天花板差不多百分之四十多,純電從電能轉化到機械能差不多百分之70多,而這臺EQXX做到了95%,它通過一個叫OneBox的集成裝置,能十分合理去分配電能的轉換,有效將化學能轉移到電驅之上,相當于人家100度電有效轉化之有70度,而EQXX有95度。

創新熱管理:在EQXX的引擎蓋上能看到兩個出風口,這實際上與一套“按需冷卻”熱管理系統關聯,如果當動力電池需要冷卻的時候,會自動開啟,并且能有效將熱氣排出,并且這臺車的熱泵除了吸收空氣中的外部熱量之外,還能吸收驅動系統的熱量,能耗更低的同時給座艙加熱也會更加有效。

高能量回收:在這臺車之前每次上千公里的拉距測試中看到,EQXX的能量回收巨猛,首次的1000公里下來,回收22.5度電,給車輛提供了250公里的續航。

這些技術看上去很頂,很難相信一臺四米八幾的EQXX能給到如此夸張的電驅系統,而之所以為什么量產還需要等待2-3年,因為奔馳在安全驗證上十分嚴格,接下來估計會通過上百萬公里去進行量產的優化,但無論怎么說,這臺車已經來了,要買到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MMA平臺針對的是新生代車型,你也能預估到它的價格區間了。

所以僅能耗這塊來說,我十分想將它比喻成兩年前比亞迪的DM-i誕生時的影響力,無視油價的高低,我都能給你帶來最低的使用成本,而如果量產后的EQXX能維持百公里10度電以下,或許沒人再為出行成本所焦慮了。

而既然是奔馳,不會只是給大家優化使用成本那么單一,核心之處在于,你會發現這對得起未來的審美。

先說造型,這臺車明顯的跑車化設計,寬體+大輪眉,車頭兩側凸起,戰斗力很強,配合上車身比例,十分有之前奔馳在勒芒上300SLR的風格,古典且潮流。

內飾再次塑造出審美上的天花板,巨幅47.5寸的大屏,8K分辨率,雖然尚不清楚到時候MBUX會如何的計劃,就從硬件來看就已經上頭了。

此外車內的亮點是大量使用環保再生材料、天然材料和碳纖維,比如皮革的替代分別由仙人掌原材料及菌絲體制作而成、地毯更采用100%竹纖維編織,并且內飾硬質材料在滿足美感之上,進行大量鏤空設計去配合減重,讓這臺配有100度電池的EQXX重量只有1.7噸多。

雖然這次奔馳在全球范圍內只造出了這一臺EQXX,但其實很足以說明問題了,那幫年輕的工程團隊真xxx的牛x。

當然,面對最終的產品他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創新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