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科幻小說和電影中,都會有這樣的場景:身手矯健的主角們坐在無需手動操作的智能汽車上,一邊在公路上極速狂飆,一邊和反派斗智斗勇酣暢鏖戰。使得看客們腎上腺巨幅增長的同時,也激起了人們的遐想——未來會不會出現自動駕駛技術呢?
時至今日,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無人駕駛汽車再也不是一個空想,而是成功落地,走進了大眾的目光中。
無人駕駛,貫穿人類百年的宏圖大夢
一項偉大的科技創舉,往往來自于幻想。
著名小說家凡爾納曾預言:在以后,會有一種造型奇特的汽車,這種汽車不需要手動駕駛,就可以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無獨有偶,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另一位聞名遐邇的科幻作者阿西莫夫也有過類似的描述,他還特地為其取了個名字——sally。Sally是一輛有自我意識的汽車,無需人工干涉,就可以載著乘客前往目的地;心情好的時候還能轟隆隆的“唱歌”,生氣時會拍打車門,甚至當出現車禍這樣的意外時,發出求救信號。
在那個年代,汽車還是個新鮮玩意,許多人連汽車有幾個輪子都不清楚。自動駕駛這樣大膽的想法看上去有些另類,但不少工程師將他的預言作為了奮斗目標。1925年,一位美國陸軍電氣工程師就嘗試給普通汽車加裝無線電天線及驅動方向盤、制動器、加速器的小型馬達,進而達成坐在一輛車內用無線電控制另外一輛車的目的。但由于技術所限,最終沒能推廣普及。
盡管壓力很大 ,但無人駕駛汽車的魅力顯然更大。1939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紐約皇后區的舉辦了一場名為“Futurama”的展覽,他們構想了一個關于未來城市的規劃:這個城市擁有自動化的高速公路,人們只要坐在由無線電控制系統管理的汽車里,就能實現解放雙手自動駕駛的夢想。
這次展覽會對無人駕駛技術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電氣時代下,一場偉大的商業與技術的有機融合拉開大幕。很快無人駕駛項目引起了美國軍方的重視,在他們牽頭下,通用和國內如斯坦福,紐約大學這樣的頂尖學府,以及貝爾實驗室等研究機構達成合作意向,一起投身于新技術的潮流。
可惜的是,不久后爆發的二戰打亂了無人駕駛的研發進程,隨后的越戰,“冷戰”也嚴重拖累了項目研究的腳步。盡管這些年中也陸陸續續出現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基本上都沒有什么突破性的成果。直到進入了二十一世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和衍變,無人駕駛迎來了全新的局面。
2009年,在現實版“神盾局”,DARPA(美國國防高級計劃研究局)的推動下,谷歌以商業身份正式邁入無人駕駛領域,并在短短幾年內完成了智能感知、應急策略和AI控制等多項基礎系統的搭建,大大推進了無人駕駛汽車面試的速度,并為合作伙伴waymo搶下了無人出租的運營資格。
幾乎在同時,另一家公司在無人駕駛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它便是大名鼎鼎的特斯拉。作為特斯拉創始人,以及站在人類最前沿的男人,埃隆·馬斯克對于智能汽車的理解相當深刻。Autopilot系統就是為了無人駕駛而生。在特斯拉的宣傳中聲稱,“Autopilot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自動駕駛系統!”,目前Autopilot還在不斷自我學習和更新中,已經成為無人駕駛汽車中極為矚目的存在。
面對著國外在無人駕駛汽車上的不斷突破,國內一些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加入研發大軍。2018年,有媒體曝出阿里達摩院組建了無人駕駛團隊,不久后阿里也確認了此消息的真實性。從成立以來,達摩院的遵旨便是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以人類愿景為驅動力的,立足于基礎科學、創新性技術和應用技術。盡管在當時有不少人懷疑達摩院是否有能力參與無人駕駛的研究,但其實早在達摩院成立初期,就已經將其提上了日程,達摩院旗下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更是無人駕駛領域的大咖,他表示無人駕駛并不能單從智能汽車角度入手,并提出了“車路協同”的創新性思維。2018年9月的云棲大會上,阿里發布了首款 L4 新能源車,阿里的無人駕駛能夠實現“車端 - 路端 - 云端”三位一體的車路協同智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智能駕駛”。
除了阿里,BAT的“老大”,百度也在無人駕駛領域做得風生水起。。相較于阿里,百度的腳步要快得多,早在2013年,百度研究院開始了相關研究。百度的研究方向旨在如何制造“智能汽車的大腦”,這是一項相當復雜的工作,包括了實時定位、環境感知、智能決策與瞬時控制四大模塊。百度在自主采集和制作的高精度地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精度可達到厘米級。如果說國外自動駕駛是由Waymo引領,那百度Apollo Go則是中國自動駕駛的代表。在去年一整年間,百度在全國各地爭取到了自動駕駛載人測試牌照,Apoolp Go也從3.0更新到了5.0。其中最為矚目的是百度與一汽聯手打造的紅旗牌自動駕駛出租車已經在長沙試運行。
5G+物聯網+AI,這是無人駕駛最好的時代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5G+IOT+AI等接踵而至,數字與信息成為了當今世界的主流。無人駕駛領域也從一開始的“車智能”變為了“人車路”三者的協同智能。如今,智能汽車可以和道路,周遭環境進行信息的同步傳遞,無人車的路徑規劃和決策的準確性大幅提高。并且因為5G的部署越來越全面化,通信時延已經縮短至毫秒間,使得車聯網的布局也不再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場景并不只局限于載人,在物流行業中亦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以中國為例,我國是一個物流大國,物流成本占GDP總值的14.5%,每年物流費為12萬億,其中公路費用高達76%,占比最大。這其中包括了1400多萬輛用于中遠途以及城際運輸的貨運卡車,以及3000多萬輛活躍在城市內部的外賣,快遞配送車。對于自動駕駛來講,這是一個極為龐大的市場。一旦改造成功,會大幅降低整個物流行業的成本,提升安全性,真正實現Lot中至關重要的“智慧落地”,對于物流行業來講,這是一次顛覆性質的轉變。
現在的無人駕駛技術還存在一些缺陷
雖然自動駕駛全面實行看上去已經指日可待,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無人駕駛技術仍舊有不少缺陷。
首先,關于自動駕駛安全性的紛爭從來沒有停過,而2019年12月,接連發生在美國的數起特斯拉追尾事件更是將其推上了風口浪尖,盡管美國警方未能證明事故是否由Autopilot引起,但質疑之聲的矛頭依舊對準著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讓人產生了一種“又恨又愛”的特殊情感,人們一方面渴望解放雙手,又害怕自己的生命安全遭到威脅。根據美國汽車協會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71%的美國受訪者害怕乘坐自動駕駛汽車,近九成的民眾表示擔心自動駕駛存在安全問題。只有7%的人表示“非常熟悉”自動駕駛汽車。
另外,無人駕駛對于網絡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有不少黑客在論壇上表示,他們對于車聯網“很感興趣”。相信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愛車像《看門狗》游戲里那樣,稍不注意就被黑客入侵,開到不知名的犄角旮旯為他人所用。
不論是什么產品,都必須在保證用戶的人生安全和財產安全的大前提下,最后落實。雖然像特斯拉,Waymo等企業宣稱,無人駕駛技術目前面臨著解決最后一小部分長尾問題的情況,這些技術難點主要集中在安全性方面。
俗話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并不是每個人都對無人駕駛汽車感興趣,一些在思維和行為上較為保守的人對此持有懷疑態度亦是正常,也就是說自動駕駛必須首先解決的是觀念和意識,關鍵在于如何建立人和機器建立信任。但總體來講,無人駕駛技術是大勢所趨,畢竟“路”已經有了,“車”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