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14點30分,力帆股份(601777.sh)在當個交易日結束后的最后半小時中,突然幾億的主力資金流入,尾盤直線拉升,在一分鐘內封板漲停,一度讓股吧吧友大呼不可思議。
幾乎在同一時間有消息傳出,吉利汽車將向力帆控股注資,成為其最大股東。不過在幾分鐘后,吉利控股集團新聞發言人表示:吉利控股不會收購力帆股份。是的,辟謠了。
跟著辟謠的還有力帆股份。當晚力帆股份發布了澄清公告,稱“相關媒體傳聞不實,目前沒有與第三方洽談收購或注資事宜,也未達成任何意向。”
這一幕在一個月前商用車上市公司華菱星馬上也出現過。吉利這家國內自主頭部企業在一個月內陷入兩起收購案例的漩渦中心。雖然當時吉利沒有直面承認收購華菱星馬,只是表示有過接觸,還需要等最后的結果,但后來華菱星馬上市公司發布公告,證明了收購的真實性。
這一次,從消息放出到迅速辟謠,一切都像是一場煙霧彈,那么關于吉利收購力帆的消息真真假假的背后,是不是還另有隱情?
回溯上輪吉利收購力帆的傳聞,要把時間拉回到2018年9月,彼時業界傳出吉利要參與到北汽集團的混改,被辟謠后,又有消息傳言吉利有收購力帆的打算,并且有知情人士表示雙方有接觸。這是“狩獵者”吉利將目光瞄準力帆的信息首次被知曉。
今年的4月29日,力帆股吧消息顯示“吉利要收購力帆汽車業務,現在雙方已經進入實質階段,前段時間力帆股份向母公司轉移債務,也是為了這次收購鋪路。” 6月11日,股吧再次傳出吉利與力帆洽談收購,也有股友在評論區稱,收購已經談完,就看吉利什么時候放消息了。
從銷量和產品來看,力帆可謂是汽車股里面墊底的一家,特別是今年受到疫情波及,力帆股份股價不跌反增,從今年年初的2.1元一路攀升至當前的5.5元,漲幅翻倍。再看看同樣水準的眾泰汽車,在同一時間段同樣的背景下,其股價從2.3元一路下跌至1.83元。消息人士分析認為,這足以說明力帆內部有消息走漏,否則這樣的弱勢股不可能連連上漲,完全沒有利好的理由支撐。
不難理解,受行業整體低迷態勢和疫情波及,汽車行業進入新一輪的蟄伏和動蕩期,此刻往往是兼并重組的大好時機,弱者通常會在殘酷的競爭中體力不支,而強者也正是跑馬圈地的大好時機,還能以更多的主動權和談判籌碼,以更低的價格拿到更多的資源。
力帆就是“弱勢群體”中最為明顯的一個。來自力帆股份的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力帆汽車營收為74.5億元,同比下跌32.36%,實現營收兩連降。歸屬利潤更是近幾年來的首次虧損,達到-46.8億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力帆股份的危機早已顯現。2016年力帆股份的財報就顯示,其扣非之后的凈利潤首次出現了2.61億元的虧損,這也意味著從2016年開始,力帆股份的主營業務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到2018年全年,力帆的扣非利潤虧損繼續擴大至-21.5億元,2019年扣非利潤繼續翻倍至-44億元,力帆翻了。
受整體車市和自身經營不善的影響,2019年力帆汽車全年累計產銷僅為18,598輛和22,536輛,同比下滑78.62%和75.52%。進入到2020年,力帆股份的情況更加糟糕。今年1-3月,力帆股份實現營業收入5.64億元,同比下降74.8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7億元,同比下降103.06%;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2億元。力帆股份表示,受疫情和資金緊張影響,公司營業收入有所下降,若后續未有明顯改善,下一報告期可能會繼續虧損。
今年前5個月,力帆汽車傳統乘用車產銷量均出現大幅下滑,分別為1160輛和887輛,同比跌幅分別高達92.9%和95.49%。力帆汽車方面表示,目前公司乘用車業務實際經營面臨停滯,乘用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業務下滑顯著,國內市場基本喪失,僅有少量出口訂單,技術研發項目進展緩慢,乘用車品牌存在被邊緣化的風險。
除了業績虧損外,力帆汽車也深陷訴訟案件深水區,目前涉及的案件達到近400件,涉案金額近30億元。力帆股份在公告中表示,公司目前存在持續虧損、負債較高、乘用車業務下降較大、大額債務逾期、大額資產被凍結、涉及訴訟(仲裁)較多、控股股東流動性短缺、募集資金無法歸還等經營方面的風險,且上述風險尚未形成任何有效的解決方案;公司資金鏈緊張,面臨嚴重的流動性風險,提醒廣大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從各個層面來看,力帆股份早已體力不支,需要輸血,早已成為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魚肉,而吉利是最有可能成為“救世主”的那位。從商業角度看,吉利倘若收購力帆,動機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力帆股份上市公司的殼;另一方面就是力帆摩托車業務,當然基地和工廠的接手以擴充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多個汽車品牌的產能,是再常規不過的操作了。
6月17日,消息顯示吉利汽車(00175,HK)回歸A股市場,一旦計劃得到落實,吉利汽車將成為首個在科創板上市的整車概念股。雖然計劃上市科創板,但吉利瞄準力帆股份殼并非沒有用處,要知道吉利控股旗下擁有吉利汽車集團、沃爾沃汽車集團、吉利科技集團、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集團、銘泰集團五大板塊,多一個殼也將給吉利旗下板塊的上市融資提供便利。
另一個層面,那就是力帆摩托車業務基礎實力依然強大,2019年財務數據顯示,當年力帆摩托車業務的營收達到26.49億元,占比總營收的35%,摩托車利潤達到1.98億元,成為力帆旗下最賺錢的板塊,同時盈利點主要集中在進出口層面,2019年這方面業務利潤達到1.65億元。
吉利看中力帆的摩托車業務?是的,不要忘了,吉利也是做摩托車起家的,目前吉利控股控制的摩托車上市企業叫錢江摩托。2005年成立超過一個世紀的意大利摩托品牌貝納利被錢江收購,目前成為錢江摩托旗下的高端品牌。
李書福的汽車帝國發源于摩托車,他也非常喜歡摩托車,時時刻刻也想著把摩托車業務做大做強,甚至進軍國際化,與本田、鈴木這樣的全球化企業靠齊。之前吉利也將旗下的CMA旗下車型星越與貝納利聯合做了營銷活動,意在共同提升雙方知名度。
莫非是錢江摩托的主體對力帆進行收購?這似乎也印證了吉利控股的回應,吉利控股集團不會收購力帆股份,言外之意也沒有否認旗下的子公司不會注資收購啊?這一點,極其敏感的資本市場早有動向。就在力帆股份當天漲停后的2分鐘,錢江摩托也應聲大漲,直接尾盤拉升漲停,之后又出現輕微回調,但吉利汽車港股市場并沒有出現如錢江摩托這樣的異動。
最終吉利會不會注資“拯救”力帆還不得而知,目前雙方都發布了澄清聲明,或許意味著雙方還有一些程序或手續沒有完成,亦或許還有一些權益在博弈中,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汽車行業大魚吃小魚的事件正在不斷上演。那些顫顫巍巍的車企們,收場的最好歸屬就是被一家大公司接盤,至少旗下的員工不會大面積面臨失業,甚至賣方還能拿到一筆收益。
這的確是一個動蕩的時代,就在吉利傳言收購力帆股份之時,外媒又有消息爆出吉利汽車或將參與競購印度汽車制造商馬恒達韓國子公司雙龍汽車。雖然吉利控股發言人最終還是辟謠了,但從FCA到PSA,再到之前行業中的大小收購案的傳聞,總會率先給吉利汽車暗送秋波,吉利也始終在各項收購風波中左右逢源。
是的,吉利有著收購的傳統,也有能力把各個收過來的企業玩轉,而且通過浙商互惠共贏的思維,把各家、各個品牌都照顧得到,這讓每家搖搖欲墜的車企都想“以身相許”。但國內還有那么多將死不死的車企,吉利救得過來嗎?在各種收購、海外擴張的面前,吉利已經感受到了資金的壓力,不斷尋求更多的融資和上市。在此也不得不提醒吉利一句,盤子越大責任越高,看好你但也稍微慢點,當心別嗆著啊!(杜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