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上海臨港用10個月就建成3號超級工廠,12月30日就交付第一批15輛Model 3全電轎車,預計第二批在春節交付。這是驚人的速度。上海產Model 3定價在5萬美元(折合35萬人民幣)級。據報道,上海特斯拉將在2020年底前實現零部件100%國產化,屆時將進一步降價20%。同時中國將免征10%的購置稅,另有25000元人民幣的補貼,也就是說,Model 3可能以22-23萬的價位就能購入,這大概是帕薩特的價位,很主流了。如果算入電車牌照的優惠,比同價位的油車的吸引力更大。中國為什么對特斯拉如此優待呢?
中國汽車銷售已經連續17個月下滑了。有人把這歸結于經濟增速放慢,但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前些年的高速擴張使得市場飽和了,需要買車、買得起車的人很多都已經買了,而且車齡尚低,不到換新的時候。再過幾年,可能會進入換新高峰,但二手車也將大量上市,擠壓低端車市,所以銷售總量可能會低迷一段時間。
另一方面,中國在大力推動全電,要求2025年全電達到銷量的20%以上,也就是年產700萬輛以上。但長期靠補貼來發展全電不是正路,補貼削減的直接效應是全電銷量也下滑了。中國像雨后春筍的新能源車廠倍感壓力,但特斯拉的進入只能是鲇魚效應,促發大浪淘沙。沒錯,眼下不計其數的中國新能源車廠最后會適者生存,這是彩電、冰箱、洗衣機到汽車的不變發展之路。只是這一次的鯰魚有點狠。
據說上海臨港的特斯拉3號超級工廠只是總裝廠,并不是沖壓、焊接、涂裝、總裝的一條龍。上海特斯拉的大量關鍵零部件眼下還依賴進口。如果100%國產化,這意味著全國內的供應鏈,這對打造中國全電產業鏈的意義不言而喻。
中國全電已經有產業鏈了,但水平是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見仁見智。更重要的是,中國全電現在還基本上是“關門老虎”,并不走出國門、與世界名牌競爭。現在特斯拉反過來打上門來了,中國全電必須應戰。但這是體系作戰,而且是戰線的前方和后方交織的非線性作戰,甚至可能是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的作戰。不同車廠的關鍵技術模塊會自產,但大量一般零部件會大量外包,各家供應鏈大量交織,這是現代大工業的共性,也是產業化的真實基礎。中國制造之所以厲害,不是因為關鍵技術到處蓋人一把,而是因為有高效、完整的產業基礎。現在輪到全電了。對于特斯拉來說,連電池都不是自家的關鍵技術,電機也不是,電控才是。但電控的硬件也談不上關鍵技術,軟件才是。隨著特斯拉工廠登陸上海,特斯拉研發中心的登陸將不意外。
中國對于特斯拉也非常重要。多年來,特斯拉賠錢賺吆喝,常年處在疑似龐氏騙局的尷尬里,盡管產量、銷量不斷創紀錄,還是不斷需要靠舉債維持生存。馬斯克的賭注在于極大地擴大產能,通過規模經濟最終扭虧為盈,上海工廠和中國市場是關鍵的一環,不僅避免了關稅和貿易戰的困擾,也與重點市場深度整合。即使在貿易戰的陰影之下,2019年前三個季度,特斯拉在中國營收超過21.4億美元,同比增長48%。上海工廠投產只能極大改善特斯拉的財務。這是雙贏。
上海工廠也是特斯拉全球工廠的藍本。在上海工廠之前,特斯拉只有在美國建廠的經驗。特斯拉希望在全球建設10-12座超級工廠,上海經驗是很重要的。接下來,特斯拉將以40億歐元在柏林建廠,2020年開建,一年建成,要求在2-3年內形成年產50萬輛的產能,并提供10000個工作機會。
特斯拉指出,上海Model 3的成本比美國低65%,不清楚這是國產化前還是國產化后。不管怎么樣,這是很驚人的增效。這也將是全球特斯拉工廠的藍本,但考慮到產業鏈和系統成本,這樣的效率可能很難在中國之外復現。上海特斯拉還將制造全新的Model Y。
特斯拉當然高度重視上海工廠和中國市場,但中國的陽謀可能不止于利用特斯拉之手逼迫中國全電提高產量質量,還可能有把美國商業利益拴在中國的用意。
美中存在競爭的一面,但當前最大的危險是美中脫鉤。中國不怕美國脫鉤,但中國是從改革開放走上高速發展的道路的,繼續保持與世界第一大經濟的緊密聯系無益是有利于中國的。在政治上缺乏進一步合作的動力的時候,在經濟上加大加深聯系,無疑是最可行的路徑。
美中關系起起落落很多回合了,每一次都是經濟關系起到壓艙石的作用。美中經濟脫鉤無疑將使得美中關系走向更加大起大落的方向。一般來說,主導強權的主要國際政治導向是穩定和維持現狀,只有上升強權或者衰落強權才有可能希望改變現狀。但現狀和現狀不一樣。現狀可以是穩定的,也可以是動態的。作為現狀穩定的情況下,現行主導強權希望維持現狀,而上升強權希望改變現狀而把現行主導強權一舉打下王座,這也是常見的西方輿論界、學界和政界對中國的判斷。現狀也可以是動態的,但是指向上升強權將取代現有主導強權的新穩態。這時上升強權反而是維持現狀的一方,而衰落強權則會有意改變現狀,扭轉頹勢,甚至把上升強權打回弱勢。這是中國對現狀的認知。
中國的認知與西方的認知的沖撞正是現在的美中爭斗的焦點,差別在于對現狀的認知。誰的認知更正確,只有時間才能證明。在大國戰略中,不僅有軍事戰略,指導一旦戰爭爆發,如何取得升力;還有競爭戰略,在和平時代如何發展,迫使對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把中國商業利益和發展前景拴牢在美國曾經是美國競爭戰略的主線,現在,把美國商業利益拴牢在中國則是中國競爭戰略的主線。抑制以牙還牙的沖動,把美國的軟檔制造得大大的,牢牢捏住,這可能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關鍵,比多下水幾艘航母還要管用。